首页 > 详情页

读书荐书——《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

时间:2017/11/05 作者:廖飞 来源:团委 点击量:

《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作者是日本作家白石一文。这是本很适合独处时阅读的书。它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从中照见自己的身影。

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它真正探讨的是一些形上维度的问题:比如现代人的精神空虚;城市人的孤独与焦虑;人们对死亡的揣度和想象。它是一种个体的生命体验,但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

情与欲、生与死、虚无与荒诞、孤独与焦虑、自我与他者,这些题材在现代文学中本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仅就我们耳熟能详的几位日本文学大咖而言,无论是三岛由纪夫,太宰治,还是村上春树,都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涉及上述题材。但这类题材由于关注的是个体的内在情感体验,因此个人主义色彩鲜明,常写常新,不同的写作者可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

白石一文就是如此,他虽然被认为是村上春树的继承者,但他们二人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白石有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崩坏》腰封上的印着的那句“独一无二的白石式寂寞书写”,尽管在表述上不怎么考究,但也绝无夸张的成分。 

当然,对于孤独、空虚、与城市人的焦虑症问题的书写无可避免的有着忧郁的基调和灰暗的色彩,但这种忧郁绝不是无故呻吟,这种灰暗也不完全等同于悲观和消极,我更愿意把这种书写,理解为一种内省和领悟。

我始终认为,一颗成熟的心灵,应当对生活的本来面目有清醒的认识,而不是以"乐观""积极"和"正能量"之名,愉快地装睡。因为被虚假的幻象粉饰出来的世界,总有灰飞烟灭的一天。

所谓朝气蓬勃的活,不是被一些虚无的希望激励着前行,而是在看清了生活的荒诞和生存的艰难之后,依然“向死而生”。尽管这种论调或多或少带着一些存在主义哲学的色彩,但这种思考,正是我在二十几岁时读白石一文,和在十几岁时读村上春树所收获的截然不同的感悟。

至于白石先生所说的那个“尚未崩坏的部分”究竟是什么,不同的读者可能会给出完全不一样的答案。这个答案未必是适合主人公松原直人的,它很可能只属于你我自己。

而“我们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究竟是尚未被现实毁灭的一丝残存的暖意,还是一些简单而卑微的执念,又或许根本就是一些荒唐可笑的借口和理由,其实并不重要。

Whatever,只要知道在我们心底,尚有这样一个完好的部分在支撑着我们的灵魂前行,我们就还不至于对生活彻底绝望。这大概就是白石先生真正想告诉我们的一点算不上道理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