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凌晨,被交通管制封锁6天的贵阳市北京西路恢复了畅通。深夜的马路一片寂静,但道路一侧的半山腰仍是灯火通明,机械声轰轰作响。在这里,一场“惊心动魄”,持续了10天的山体抢险行动即将恢复宁静。
“请贵单位速到现场配合参与抢险!”11月17日下午,中铁八局三公司接到贵阳市政府紧急求援通知,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第一实验小学和第十幼儿园西侧,龙泉安置房二期1、2号楼南侧的水池山发生边坡滑移,山体顶部出现5厘米左右裂缝,且靠近1号安置房南侧的临时基坑边坡坡脚已位移12厘米,滑体50余万方,周边居民生产生活区域安全情况已是岌岌可危。
接到通知后,三公司先遣部队火速赶赴现场,经对山体隐患勘察后迅速做出安排,由公司主要领导带班建立现场临时指挥体系,调配各类抢险物资第一时间前往现场。7个小时后,周边三个项目部集结了施工管理、安全巡查、后勤保障共计122余人全部到位,一场抢时间保安全的抢险攻坚战蓄势待发。
险情就是命令!面对山体隐患多变不等人的紧急情况,抢险组根据观山湖区应急抢险指挥部指示,连夜研讨制定科学抢险方案,明确施工步骤,细化作业流程。当晚,组织60余台挖掘机、破碎机等大型设备对开裂山体进行挖掘清理,开始减载施工。抢险过程中,指挥组统筹专业技术力量,在现场关键区域设置24小时监控,对山体状况进行“扫描”预判,同时安全管理人员,分区、分点巡逻,时时关注山体变化,摸清各类风险底数。通过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确保抢险人员自身安全,防止二次事故发生。
“此次抢险山体地理位置复杂,紧邻城市主干道和市民生活区域。加紧排除隐患过程中不能贸然行动,所以,在山体减载施工的同时,利用微型防滑桩对紧靠楼房一侧山体边坡进行加固,并重点加强对周边生活区域设置安全防护,通过一手“撑”一手“拆”减少山体负重,从而防止滑坡和位移等灾害的进一步发生。参与抢险任务的项目经理周启平介绍到。
“山体动态较平稳,施工队伍全面开始抢险作业。”18日上午10时,经对山体动态数据分析研判后,临时指挥组作出决定,大规模投入抢险施工。“就是白班加晚班的模式,很多现场人员连续作业18小时,在和时间抢安全的紧要关头里没人有怨言。”现场领工员赵江平说到。3支突击队、4个项目交叉配合、11座建筑物拆除、69台机械不停,260个小时不断、800人轮番作业。在强有力的组织凝聚下,短短几天内,三公司现场临时指挥组上下一心,急而不慌、忙而不乱,将攻坚旗帜插在水池山上;咬着牙,努着劲,在争分夺秒中抢出了一方安全。
“听说是中铁八局过来抢险的,希望他们在山上注意安全…”
“这么多的机械,不愧是专业单位,行动速度就是快!”
“也担心后怕,可政府想到我们,贵阳市人民信任我们。在关键时刻,就该树立起拉得出、上得去、完得成的铁军风采,在社会责任与人民安宁面前我们责无旁贷。”三公司党委书记曾伯川在现场指挥时说到。
据悉,此次驰援抢险,三公司累计出动抢险管理人员300余人,挖掘机、破碎机等大型设备90余台。截至11月30日,现场已完成山体土石方清理20余万方,即将开始第二阶段施工内容,山体危险警报转为险情治理阶段。(王静煊)